耳朵里掏出一块黑褐色体怎么回事
耳朵里掏出一块黑褐色体可能与耵聍栓塞、外耳道炎、真菌感染、外伤性出血或外耳道胆脂瘤等因素有关。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正常产物,干燥后可能呈现黑褐色;病理因素如炎症或感染可能导致分泌物颜色异常。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掏耳造成损伤。
1、耵聍栓塞
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油脂与脱落皮屑混合形成耵聍,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后颜色加深呈黑褐色。长期未清理或外耳道狭窄者易形成硬块,可能伴随耳闷、听力下降。生理性耵聍无须特殊治疗,医生可能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冲洗清除。避免用棉签反复掏挖,以免将耵聍推向深处。
2、外耳道炎
细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分泌物与炎性细胞混合可形成黑褐色结痂,常伴疼痛、瘙痒。可能与游泳进水或掏耳损伤有关。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严重时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保持耳道干燥,瘙痒时勿抓挠。
3、真菌感染
曲霉菌等真菌感染时,菌丝与分泌物结合可能形成黑褐色团块,伴随顽固性瘙痒和脱屑。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力低下人群。确诊需取分泌物镜检,治疗选用克霉唑滴耳液,配合氟康唑胶囊口服。避免共用挖耳工具。
4、外伤性出血
掏耳时器械划伤外耳道皮肤,血液干燥后附着于耵聍呈现黑褐色,可能伴轻微刺痛。轻微损伤可自愈,出血较多时需用碘伏消毒防止感染。改掉频繁掏耳习惯,儿童需家长监督避免使用尖锐物品。
5、外耳道胆脂瘤
角质上皮异常堆积形成囊状结构,继发感染时分泌物呈黑褐色,可能破坏骨质导致耳痛流脓。需CT检查确诊,早期可通过耳内镜清理,严重者行乳突根治术。术后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日常应减少掏耳频率,清理耵聍时使用温水软化而非硬物刮除。游泳后及时擦干外耳道,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预防真菌感染。若黑褐色物质反复出现或伴随出血、流脓、听力减退等症状,须尽快至耳鼻喉科就诊,避免延误慢性中耳炎等疾病的治疗时机。儿童出现类似情况家长切勿自行处理,应由专业医生使用耳内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