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心跳骤停后该如何急救
呼吸心跳骤停可通过心肺复苏、电除颤、开放气道、药物治疗、高级生命支持等方式急救。呼吸心跳骤停通常由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窒息、创伤、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1、心肺复苏
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是抢救的关键步骤,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能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持续按压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2、电除颤
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应立即使用。电除颤适用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除颤前需确保所有人员不接触患者,按照设备语音提示操作。电击后立即恢复心肺复苏,2分钟后再次评估心律。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3、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道或鼻咽通气道维持气道通畅。对怀疑颈椎损伤者采用推举下颌法。保持气道开放有助于有效通气,防止缺氧导致的脑损伤。
4、药物治疗
急救人员到达后可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胺碘酮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等药物。肾上腺素可每3-5分钟重复使用,胺碘酮用于顽固性室颤。药物治疗需结合心电图监测,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5、高级生命支持
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等措施。对可逆性病因如低体温、中毒等采取针对性治疗。转入医院后可能需进行亚低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等进一步处理。系统化的高级生命支持能改善患者预后。
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在专业人员到达前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再次骤停。康复期应进行心脏功能评估,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诱发因素。家属需学习基本急救技能,配备家庭急救设备,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患者恢复后需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