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应该怎么做
鼓膜穿孔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预防感染、药物治疗及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鼓膜穿孔通常由外伤、感染、气压伤等因素引起。
1、保持耳道干燥
鼓膜穿孔后需严格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或游泳时可用防水耳塞或棉球涂抹凡士林后塞入外耳道。潮湿环境易导致细菌滋生,可能引发中耳炎等继发感染。若意外进水,可将头部倾斜使水自然流出,切勿用棉签深入掏挖。
2、避免用力擤鼻
擤鼻时双侧鼻孔同时用力可能导致气流通过咽鼓管冲击穿孔部位,延缓愈合。建议单侧交替擤鼻,动作轻柔。感冒或鼻炎发作期间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喷雾剂等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症状。
3、预防感染
穿孔后外耳道与中耳腔直接相通,需预防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抗菌,避免使用粉剂类药物。若出现耳痛、流脓等感染征象,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
4、药物治疗
对于感染性穿孔,需针对病原体用药。细菌性中耳炎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真菌感染可用氟康唑胶囊。疼痛明显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但需注意药物过敏史及胃肠道不良反应。
5、手术修复
经3-6个月保守治疗未愈合的较大穿孔,或影响听力的陈旧性穿孔,可考虑鼓膜成形术。常见术式包括颞肌筋膜修补术、软骨膜移植术等,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及气压变化环境1-2个月。
鼓膜穿孔恢复期间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优质蛋白如鱼类,促进组织修复。禁止潜水、高空飞行等可能引起气压骤变的活动,擤鼻、打喷嚏时注意控制力度。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听力下降、眩晕等异常需立即就诊。儿童患者家长应监督其避免用手掏耳或接触噪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