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区别
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区别主要体现在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社区病原体与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医院内耐药菌的差异。
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典型病原体引起,这些细菌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较高。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在社区感染中占比显著,病毒性病原体如流感病毒在特定季节也可能成为诱因。社区环境中的病原菌通常毒力较强但耐药性较低,患者多存在受凉、疲劳等免疫下降诱因。
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这些菌株往往具有多重耐药特性。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在医院环境中可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长期住院患者还可能感染嗜肺军团菌等水源性病原体。医院内病原菌的传播与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使用密切相关,定植菌移位是重要发病机制。
预防社区获得性肺炎需注意保暖防寒、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避免人群密集场所交叉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防控应强化手卫生规范执行,严格消毒呼吸机管路等医疗器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产生。两类肺炎患者均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维持呼吸道湿润,重症患者应及时进行痰培养指导精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