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术后伤口感染怎么办
肛瘘术后伤口感染可通过伤口清洁消毒、抗生素治疗、引流处理、物理治疗、手术清创等方式处理。肛瘘术后伤口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术后护理不当、免疫力低下、创面渗出物积聚、基础疾病未控制等原因引起。
1、伤口清洁消毒
使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碘伏溶液每日冲洗创面,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感染初期可采用高锰酸钾坐浴,浓度为1:5000,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创面周围皮肤用酒精棉球消毒,保持干燥清洁。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抗生素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见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等口服药物。严重感染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疗程一般为7-14天。
3、引流处理
对于深部脓肿或分泌物较多的创面,需放置橡胶引流条或负压引流装置。每日更换引流条时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记录脓液颜色、气味变化。引流期间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
4、物理治疗
采用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超短波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激光治疗有助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上皮化过程。
5、手术清创
对于广泛坏死组织或持续加重的感染,需在麻醉下进行手术清创。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感染灶,必要时扩大引流范围。严重病例可能需二次缝合或植皮处理。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创面愈合。
肛瘘术后需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排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类,补充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避免久坐久站,可进行提肛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术后2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观察创面恢复情况。出现发热、疼痛加剧或分泌物异常增多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