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破坏怎么治疗
骨质破坏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主要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骨质破坏可能与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质破坏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常用药物有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骨化三醇胶丸。骨髓炎导致的骨质破坏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严重时需手术清创。骨肿瘤相关骨质破坏需根据肿瘤性质选择化疗、放疗或手术切除,如骨肉瘤常用甲氨蝶呤注射液联合顺铂注射液。物理治疗如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促进骨形成,适用于轻度骨质疏松患者。日常需避免跌倒外伤,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摄入,适度进行抗阻力运动增强骨密度。
骨质破坏患者应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清钙磷水平,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饮食上多摄入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运动建议选择步行、太极拳等低冲击性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理性骨折。若出现持续性骨痛、身高缩短或脊柱变形等症状,应及时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