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原因是什么
胃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酸反流、慢性胃炎以及胃黏膜损伤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部分胃息肉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家族中有胃息肉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这类息肉通常表现为胃底腺息肉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伴随肠道息肉。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和胃黏膜炎症,长期刺激可能形成炎性增生性息肉。这类患者常伴有上腹隐痛、嗳气等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联合治疗。
3、长期胃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因胃酸长期刺激胃窦部黏膜,可能形成胃窦息肉。这类患者多伴反酸、烧心症状。控制反流可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严重者需内镜下切除息肉。
4、慢性胃炎
长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腺体增生可能形成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癌变风险。这类患者需定期胃镜监测,发现异型增生时可使用胃复春片、摩罗丹浓缩丸等中成药调理,必要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5、胃黏膜损伤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酒或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形成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这类患者应避免损伤因素,使用瑞巴派特片、康复新液等黏膜保护剂,较大息肉需内镜治疗。
日常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烫、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增大或形态异常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复查,腺瘤性息肉切除后每6-12个月需复查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