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脚气通常由真菌感染引起,主要与足部潮湿闷热、皮肤屏障受损、共用污染物品、免疫力低下、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脚气在医学上称为足癣,属于浅部真菌病,可通过接触传播,表现为足部脱皮、瘙痒、水疱等症状。
1、足部潮湿闷热
长期穿不透气的鞋袜会导致足部出汗增多,形成潮湿环境,有利于真菌繁殖。运动后未及时更换鞋袜、长时间涉水作业等行为会加重这种情况。保持足部干燥是预防的关键,建议选择吸湿透气的棉质袜子,避免连续穿同一双鞋。
2、皮肤屏障受损
足部皮肤出现微小裂口或磨损时,真菌更易侵入角质层引发感染。常见于足部有外伤、湿疹或过度角化的情况。日常应避免用力搓洗脚部,修剪趾甲时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皮肤,出现伤口应及时消毒处理。
3、共用污染物品
接触被真菌污染的拖鞋、毛巾、修脚工具等物品可直接传播病原体。健身房、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场所的地面可能存在大量孢子。在公共场所应避免赤脚行走,个人用品需单独使用并定期消毒。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易发生顽固性脚气。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足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使真菌难以清除。这类患者需要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并加强足部护理。
5、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导致对皮肤癣菌的天然抵抗力较弱。有家族史者发病概率较高,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症状较重。这类患者需要更严格的预防措施,必要时可进行长期抗真菌预防性治疗。
预防脚气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日更换袜子并用热水清洗,鞋子应轮流穿着以便充分晾干。避免与他人共用鞋袜、指甲剪等个人用品,公共场所尽量穿防水拖鞋。出现持续瘙痒、水疱或趾甲增厚变形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可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剂等抗真菌药物,严重者需口服伊曲康唑胶囊。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重视足部检查,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