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痘和毛囊炎如何区分
青春痘和毛囊炎可通过发病机制、皮损特征及伴随症状区分。青春痘是痤疮的俗称,主要由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引起;毛囊炎则是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的毛囊化脓性炎症。
1、发病机制
青春痘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及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有关,好发于青春期。毛囊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或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引发,与皮肤屏障受损、多汗潮湿、剃须刮毛等外力刺激相关。
2、皮损特征
青春痘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或脓疱,严重时出现结节囊肿,皮损多对称分布于面颊、额头。毛囊炎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或脓疱为主,周围有红晕,可孤立或群集出现,常见于头皮、胡须区等毛发密集部位。
3、伴随症状
青春痘常伴皮脂溢出,触痛感较轻,愈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毛囊炎有明显触痛或自发痛,脓疱破溃后结痂,严重者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真菌性毛囊炎可能反复发作。
4、病程进展
青春痘呈慢性过程,随激素水平波动时轻时重。细菌性毛囊炎起病急,经抗感染治疗1-2周可消退;真菌性毛囊炎病程迁延,需持续抗真菌治疗。
5、治疗差异
青春痘轻中度可外用维A酸乳膏、过氧苯甲酰凝胶或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重度需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细菌性毛囊炎用莫匹罗星软膏,真菌性毛囊炎用酮康唑乳膏,严重者需口服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挤压皮损,油性肤质选用温和控油洁面产品。饮食减少高糖高脂摄入,保证睡眠规律。若皮损持续加重、反复发作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避免自行使用激素类药膏加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