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弯曲是什么
脊椎弯曲是指脊柱在冠状面、矢状面或水平面上出现异常弯曲的病理状态,主要包括脊柱侧弯、后凸畸形和前凸异常等类型。脊椎弯曲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神经肌肉疾病、退行性变、外伤或不良姿势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背部不对称、肩胛骨突出、骨盆倾斜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心肺功能。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脊椎弯曲与胚胎期椎体发育异常有关,如半椎体、分节不良等结构缺陷。这类患者常在儿童期即出现明显畸形,可能伴随肋骨融合或脊髓发育异常。早期可通过矫形支具干预,严重者需行半椎体切除术或生长棒固定术。常用检查手段包括全脊柱X线片和三维CT重建。
2、神经肌肉疾病
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等疾病导致肌肉张力失衡,可能引发进行性脊柱侧弯。这类弯曲通常呈长弧形,可能伴随骨盆倾斜和呼吸功能障碍。治疗需结合原发病管理,轻度者采用物理治疗,重度者需脊柱融合术配合康复训练。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评估肌肉功能状态。
3、退行性改变
中老年人群因椎间盘脱水、韧带松弛可能发生退变性侧弯,多伴有椎管狭窄和神经压迫症状。典型表现为腰痛伴间歇性跛行,弯曲程度随年龄增长加重。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者需椎管减压融合术。
4、特发性因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占临床病例的多数,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激素调节异常有关。弯曲多发生于胸椎段,青春期进展迅速。Cobb角20-40度建议佩戴波士顿支具,超过40度需考虑钉棒系统矫形术。定期站立位全脊柱摄片是监测进展的主要方法。
5、姿势性因素
长期不良坐姿、背包负重不均可能引发功能性脊柱弯曲,但椎体无结构性改变。这类弯曲在平卧或主动矫正时可消失,通常不超10度。改善措施包括核心肌群训练、姿势矫正教育和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学习桌椅。游泳、吊单杠等对称性运动有助于肌肉平衡发展。
脊椎弯曲患者应避免单侧负重运动如羽毛球,推荐进行蛙泳、普拉提等对称性锻炼。日常保持正确坐姿,使用硬板床睡眠,书包重量不超过体重15%。青少年建议每半年进行脊柱体检,成年患者需关注骨质疏松预防。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麻木或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就诊脊柱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