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炎怎么引起的
外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外耳道损伤、耳道潮湿、过敏反应、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外耳炎通常表现为耳痛、耳痒、耳道肿胀、分泌物增多、听力下降等症状。
1、细菌或真菌感染
外耳炎常因细菌或真菌侵入外耳道皮肤引发炎症。游泳、挖耳等行为可能破坏耳道皮肤屏障,增加感染概率。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致病菌。患者可能出现黄色脓性分泌物伴臭味。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药物,严重时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
2、外耳道损伤
使用棉签过度清洁或异物划伤耳道会导致皮肤破损,引发继发感染。损伤后耳道可能出现灼痛感,伴随轻微出血。需避免继续刺激耳道,必要时使用硼酸酒精滴耳液预防感染。若形成外耳道疖肿,需配合鱼石脂软膏局部涂抹。
3、耳道潮湿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游泳后未及时干燥耳道,易造成耳道皮肤浸渍软化,破坏防御功能。表现为耳道潮湿发白,伴有闷胀感。建议使用吹风机低温档保持耳道干燥,必要时使用硝酸咪康唑散预防真菌感染。
4、过敏反应
染发剂、洗发水等化学物质接触耳周皮肤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继发外耳炎。常见耳廓红肿、脱屑,伴随剧烈瘙痒。需立即停用致敏产品,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症状。
5、免疫低下
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反复发作外耳炎。这类患者耳道炎症往往迁延不愈,可能伴随全身乏力。除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外,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
预防外耳炎需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频繁掏耳,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使用偏方处理。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有助于皮肤修复。急性期避免耳部受压,睡眠时患耳朝上。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发热,需排除恶性外耳道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