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是如何引起的
细菌性肠炎主要由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饮食不洁、免疫力低下、接触污染水源等。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严重时可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1、饮食不洁
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传播途径。生冷海鲜、未煮熟的肉类、变质乳制品易携带沙门菌或副溶血弧菌。夏季高温环境更易滋生细菌,建议食物充分加热,避免隔夜凉拌菜。
2、免疫力低下
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较弱。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致病菌定植概率。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微生态。
3、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排泄物或污染物品后未规范洗手,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场所需加强环境消毒,推荐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污染物。
4、抗生素滥用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如艰难梭菌感染性肠炎。出现腹泻时应先明确病原体类型,避免自行服用诺氟沙星胶囊等抗菌药物。
5、基础疾病诱发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患者更易继发细菌感染。若腹泻伴随血便或体重下降,需进行肠镜检查,必要时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原发病。
预防细菌性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处理生熟食的刀具砧板分开使用,水果蔬菜流水冲洗30秒以上。腹泻期间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模糊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及粪便培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