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梗阻是什么脱水
上消化道梗阻引起的脱水通常属于高渗性脱水,主要由频繁呕吐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引起。上消化道梗阻是指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部位因肿瘤、异物、炎症或功能性障碍导致内容物通过受阻,可能伴随呕吐、腹胀、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上消化道梗阻患者因呕吐丢失大量胃液,胃液中含有氢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等电解质,长期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同步流失。由于水分丢失比例高于钠离子丢失,血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内的水分向细胞外转移,引发细胞内脱水。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心率增快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这种情况需及时就医,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解除梗阻病因。
少数情况下,若梗阻早期仅以吞咽困难为主而呕吐不明显,可能因摄入不足导致低容量性脱水,此时血液渗透压变化较小。但随病情进展,多数患者仍会因呕吐转为高渗性脱水。对于婴幼儿或老年人,脱水进展更快,家长或护理者需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避免延误治疗。
确诊上消化道梗阻后,医生可能根据病因选择胃肠减压、内镜治疗或手术解除梗阻。日常护理中应避免强行进食,记录呕吐物性状和次数,监测体重变化。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流质饮食,优先补充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