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化疗鼻出血是怎么回事
鼻咽癌化疗后鼻出血可能由化疗药物损伤鼻黏膜、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鼻腔干燥或肿瘤局部侵犯血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鼻腔冲洗、药物止血、输血支持或介入栓塞等方式治疗。
1、化疗药物损伤鼻黏膜
化疗药物如顺铂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等可能直接破坏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导致黏膜变薄、毛细血管暴露。患者可能出现鼻腔灼痛感、反复少量渗血。治疗需暂停化疗并配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促进黏膜修复,生理盐水鼻腔喷雾保持湿润。
2、血小板减少
化疗后骨髓抑制可引起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表现为自发性鼻出血且难以凝固。可能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需输注人凝血因子Ⅷ、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必要时输注机采血小板。
3、凝血功能障碍
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可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功能,严重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4、鼻腔干燥
化疗后唾液分泌减少及张口呼吸导致鼻腔湿度下降,黏膜皲裂出血。表现为血涕伴鼻腔刺痛感。可用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润滑,配合空气加湿器维持环境湿度60%左右。
5、肿瘤侵犯血管
鼻咽癌进展可能侵蚀蝶腭动脉等血管,引发突发性喷射状出血。需紧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进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同时加强肿瘤靶向治疗如尼妥珠单抗注射液。
鼻咽癌化疗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鼻腔。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藕粉、米汤,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每日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冲洗鼻腔2-3次,监测出血频率和血量变化。若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活动性出血或伴随头晕、心悸等休克前兆,需立即就医处理。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