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什么是血凝块
拔牙后形成的血凝块是伤口愈合的关键环节,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在牙槽窝内聚集形成,起到止血和保护创面的作用。
拔牙后创口会立即出血,血液中的血小板在接触空气后迅速激活并黏附在血管破损处,同时释放凝血因子启动凝血级联反应。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将血细胞包裹其中形成胶冻状凝块。健康血凝块通常呈现暗红色或红褐色,质地柔软但不易脱落,会逐渐收缩并与牙槽骨表面紧密贴合。血凝块在24小时内开始机化,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从牙槽骨壁向凝块内生长,3天后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形成。若血凝块脱落或溶解,可能引发干槽症,表现为剧烈疼痛和腐败气味。
部分患者因凝血功能障碍、吸烟或过度漱口导致血凝块形成不良。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调整用药方案,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稳定。术后咬紧纱布30分钟可促进血凝块形成,24小时内避免吮吸动作和热食刺激。血凝块表面出现的白色膜状物为正常纤维蛋白渗出,无须特殊处理。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血凝块机化延迟,需加强血糖监测和口腔护理。
拔牙后维护血凝块稳定需保持口腔清洁但避免剧烈漱口,术后2天内进食温凉软食,用对侧牙齿咀嚼。可遵医嘱使用氯己定含漱液轻柔含漱,禁止用舌头舔舐或手指触碰创面。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热水浴,睡眠时垫高枕头减少局部充血。如出现持续渗血、剧烈跳痛或血凝块脱落,应及时复诊处理。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但禁用吸管饮水以防负压破坏血凝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