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与内痔脱出有什么区别
直肠脱垂与内痔脱出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区别。直肠脱垂是直肠壁全层向下移位脱出肛门,而内痔脱出是痔核静脉丛扩张后从肛管黏膜下层突出。
直肠脱垂多见于老年人和长期便秘者,直肠壁全层脱出可呈环状或圆柱状,脱出物表面为黏膜,长度可达5厘米以上,常伴随肛门括约肌松弛。内痔脱出通常由久坐、妊娠等因素诱发,脱出物为紫红色痔核,表面覆盖肛管黏膜,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动复位。
直肠脱垂患者可能出现肛门失禁、黏液分泌增多等症状,严重时需行直肠悬吊固定术。内痔脱出多表现为无痛性便血和肛门坠胀感,可通过硬化剂注射或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两种疾病均可通过肛门指诊和肠镜鉴别。
预防直肠脱垂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长期腹压增高动作,可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内痔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肛门不适症状时建议尽早就医,避免自行使用偏方延误诊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保持肛门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