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阻断药的作用
艾滋病阻断药主要用于暴露后预防,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感染风险。常用药物包括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拉米夫定片、多替拉韦钠片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等,需在医生指导下72小时内启动用药并完成28天疗程。
1、阻断机制
艾滋病阻断药通过干扰病毒逆转录酶或整合酶活性,阻止HIV病毒RNA转化为DNA并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能竞争性抑制病毒逆转录过程,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可终止病毒DNA链延伸,多替拉韦钠片则特异性抑制病毒整合酶。这种多靶点联合用药能显著降低暴露后病毒载量。
2、用药时效
暴露后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效果最佳,最迟不应超过72小时。病毒经黏膜或破损皮肤入侵后,需经历48-72小时才能完成局部淋巴结定植和全身扩散。早期用药可使局部组织药物浓度达到抑制阈值,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等蛋白酶抑制剂能阻断病毒成熟过程,但超过72小时后病毒已建立潜伏感染灶。
3、药物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第三种药物组成三联方案。拉米夫定片常与替诺福韦联用作为基础组合,多替拉韦钠片因其高耐药屏障被列为优选增效剂。特殊人群如孕妇可用拉替拉韦钾片替代多替拉韦,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恩曲他滨剂量。
4、疗程管理
完整28天疗程对阻断成功至关重要,任意中断可能导致病毒反弹。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拉米夫定片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易诱发高脂血症。建议设置每日服药提醒,使用分装药盒确保依从性。
5、效果评估
完成疗程后需在暴露后第4、12周进行HIV抗体检测。规范使用阻断药可使感染风险下降80%以上,但深部穿刺伤或黏膜大面积暴露仍存在突破感染可能。若出现急性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进行HIV核酸早期诊断。
使用阻断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及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完成阻断疗程后仍需坚持安全性行为,暴露后6个月内应定期复查。所有用药方案须经感染科医生评估,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混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