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乙肝要忌口吗
新生儿病毒性肝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该病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产时感染,临床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食欲减退等。
1、病因与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母亲若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娩过程中可能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染给新生儿。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或母乳传播,单纯疱疹病毒多因产道接触感染。早产儿或免疫缺陷患儿感染风险更高。
2、典型症状
患儿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且持续加重,粪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尿液呈深黄色。部分伴有肝区肿大、呕吐、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皮肤瘀斑,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
3、诊断方法
需进行肝功能检测显示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病毒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体类型,如乙肝两对半检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等。超声检查能评估肝脏形态变化,必要时需做肝脏穿刺活检。
4、治疗措施
乙肝病毒感染新生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单纯疱疹病毒需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重症患儿可能需输注白蛋白或血浆改善凝血功能。
5、预后管理
早期规范治疗者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直至学龄期,乙肝病毒携带者每3-6个月复查乙肝DNA载量。母乳喂养需根据病毒类型评估风险,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者可正常哺乳。
家长应做好新生儿皮肤黄疸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护理时注意保持脐部干燥避免继发感染,按计划完成疫苗接种。母亲孕期需进行乙肝、梅毒等传染病筛查,乙肝病毒携带者孕晚期可进行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患儿恢复期应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喂养少量多次减轻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