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医叫什么
高血压在中医中称为眩晕、头痛或肝阳上亢,属于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与肝、肾、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一、眩晕
眩晕是高血压的常见中医病名,多因肝阳上亢或气血不足导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目眩、面红耳赤、易怒等症状,可能与长期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治疗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镇肝熄风汤等方剂,配合针灸太冲、风池等穴位。日常需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睡眠。
二、头痛
头痛作为高血压的中医病名,多与肝火亢盛或痰浊上扰有关。患者常见头部胀痛、太阳穴跳痛等症状,可能因饮食不节、作息紊乱诱发。中医治疗常用川芎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剂,可配合耳尖放血疗法。建议减少高盐高脂饮食,适当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
三、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的核心中医辨证分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病因常与情志失调、肝肾阴虚相关。治疗常用龙胆泻肝丸、杞菊地黄丸等中成药,配合涌泉穴艾灸。患者需避免熬夜,保持情绪平稳,可饮用菊花决明子茶辅助降压。
四、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型高血压多见于病情较重者,表现为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中风先兆症状。可能与阴虚阳亢、风痰上扰有关。中医治疗常用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等急救方剂,配合针灸百会、合谷等穴位。此类患者需严格监测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
五、痰湿中阻
痰湿中阻型高血压多见于肥胖人群,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等症状。常因脾虚湿盛、痰浊上蒙清窍所致。治疗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方剂,可进行足三里穴位按摩。日常需控制体重,减少肥甘厚味饮食,适当增加健脾祛湿的山药、薏苡仁等食材。
高血压患者应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每日监测血压变化,饮食以低盐低脂、富含钾镁的蔬菜水果为主,如芹菜、香蕉等。根据体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严格遵医嘱服用中药或西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若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等危急症状,须立即就医。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中医调理需坚持3-6个月方能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