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耳聋怎么检查
药物性耳聋需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耳声发射检查、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基因检测等方式确诊。药物性耳聋通常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剂、抗肿瘤药物等耳毒性物质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
1、纯音测听
纯音测听是评估听力损失程度的基础检查,通过不同频率的纯音刺激判断患者气导和骨导听阈。药物性耳聋多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早期可能仅出现4000-8000Hz频段阈值升高。测试时需在隔音室内进行,患者需准确反馈听到的声音信号。该检查可明确听力损伤范围和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声导抗测试
声导抗测试通过测量中耳传音系统的声阻抗变化,评估鼓膜活动度及中耳功能。药物性耳聋患者若合并中耳病变,可出现鼓室图异常或镫骨肌反射阈值升高。该检查能鉴别传导性听力损失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对于排除中耳炎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3、耳声发射检查
耳声发射检查通过记录耳蜗外毛细胞产生的微弱声能,评估耳蜗功能状态。药物性耳聋早期即可出现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降低或消失,该检查对早期发现耳蜗损伤敏感度高。检查时需保持环境安静,新生儿筛查中常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4、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通过头皮电极记录听觉通路电生理活动,客观评估听觉传导通路完整性。药物性耳聋患者可能表现为I-V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缺失,该检查适用于不能配合主观测听的患者,如婴幼儿或昏迷患者。检查前需清洁皮肤降低电阻干扰。
5、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可筛查线粒体DNA A1555G、C1494T等突变位点,明确药物性耳聋遗传易感性。携带这些基因突变者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更易发生不可逆听力损伤。检测需采集外周静脉血,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特定基因序列,为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确诊药物性耳聋后应立即停用耳毒性药物,避免接触噪声等加重因素。日常可补充维生素B族、辅酶Q10等营养神经物质,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片、甲钴胺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需遵医嘱。建议每3-6个月复查听力,佩戴助听器前需经专业验配,重度听力损失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评估。接触耳毒性药物前应进行听力基线检测,有家族史者用药期间需加强听力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