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肠梗阻应该做哪些检查
假性肠梗阻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胃肠动力检测、内镜检查及排除性诊断等综合评估。假性肠梗阻是一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肠梗阻症状但无机械性阻塞,需与真性肠梗阻鉴别。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管扩张和液气平面,是初步筛查手段。腹部CT能更清晰观察肠壁结构、排除机械性梗阻或肿瘤压迫。造影检查如钡剂灌肠有助于评估结肠蠕动功能,但需警惕钡剂滞留风险。影像学特征为广泛肠管扩张而无明确梗阻点。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感染或脱水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会恶化肠麻痹。甲状腺功能检测排除甲减等代谢性疾病,肌酸激酶升高提示可能合并肌病。自身抗体筛查有助于识别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继发的假性肠梗阻。
3、胃肠动力检测
测压法通过导管记录胃肠压力变化,可发现蠕动波幅降低或节律紊乱。无线动力胶囊能全程监测胃肠传输时间,小肠传输延迟超过6小时有诊断意义。肛门直肠测压可鉴别结肠无力症与盆底功能障碍。
4、内镜检查
胃镜和结肠镜直接观察黏膜状态,排除炎症、肿瘤等器质病变。内镜下活检可诊断淀粉样变性或线粒体肌病等特殊病因。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检出率高,但肠梗阻急性期禁用。
5、排除性诊断
需结合病史排除药物因素如阿片类、抗胆碱能药物所致肠麻痹。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自主神经病变,全胃肠造影排除慢性假性肠梗阻。基因检测对家族性内脏肌病或神经病变有确诊价值。
假性肠梗阻确诊后需长期管理,建议低纤维少食多餐,避免产气食物加重腹胀。急性发作期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可遵医嘱使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或红霉素肠溶片,但机械性梗阻禁用。定期随访营养状态与电解质,严重者需考虑肠造瘘或移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