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压迫性骨折的症状和治疗
胸椎压迫性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可能伴随神经损伤症状。治疗方式主要有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1、局部疼痛
胸椎压迫性骨折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疼痛,疼痛通常集中在骨折部位,可能向周围放射。疼痛在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患者可能因疼痛而不敢深呼吸或咳嗽,导致呼吸功能受限。疼痛程度与骨折严重程度相关,轻微骨折可能仅有轻度不适,严重骨折则可能出现剧烈疼痛。
2、活动受限
胸椎压迫性骨折会导致脊柱稳定性下降,患者常因疼痛和脊柱不稳定而出现活动受限。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弯腰、转身或进行日常活动。严重骨折可能导致患者无法站立或行走。活动受限程度与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有关,多节段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活动受限更为明显。
3、神经损伤
严重胸椎压迫性骨折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神经损伤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截瘫。神经损伤症状通常在骨折后立即出现,也可能在骨折后逐渐发展。神经损伤是胸椎压迫性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
4、卧床休息
对于稳定性胸椎压迫性骨折,卧床休息是基础治疗措施。患者需要卧床2-3周,以减轻脊柱负荷,促进骨折愈合。卧床期间应定时翻身,预防压疮。随着疼痛减轻,可在支具保护下逐步恢复活动。卧床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加重,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卧床时间。
5、支具固定
胸椎支具可提供外部支撑,限制脊柱活动,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常用支具包括胸腰骶矫形器和硬质支具。支具需要定制,确保贴合患者体型。支具通常需要佩戴8-12周,期间要定期调整松紧度。支具治疗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和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有效预防骨折进一步压缩。
胸椎压迫性骨折患者在康复期应注意保持良好姿势,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饮食上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可适量食用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维持骨密度和肌肉力量。戒烟限酒,避免饮用碳酸饮料。定期复查骨密度,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出现新发疼痛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