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打针上吐下泻怎么回事
手足口病患儿打针后出现上吐下泻可能与药物不良反应、胃肠功能紊乱、继发感染、电解质失衡或心理应激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告知医生并调整治疗方案。
1、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注射液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恶心呕吐。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也可能导致腹泻等消化道反应。此时需由医生评估是否更换药物。
2、胃肠功能紊乱
疾病本身或输液治疗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表现为腹胀腹泻。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微生态制剂调节,同时暂时禁食2-4小时减轻胃肠负担。
3、继发感染
免疫力低下时可能合并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出现水样便伴呕吐。需通过粪便检测确诊,必要时加用蒙脱石散止泻,并注意预防脱水。
4、电解质失衡
频繁呕吐腹泻易引发低钠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心律不齐。需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并监测电解质水平。
5、心理应激
患儿对注射治疗的恐惧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呕吐。家长可通过安抚、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镇静。
患儿出现呕吐腹泻时应保持侧卧防呛咳,呕吐后清水漱口,腹泻后及时清洁臀部。暂禁食生冷油腻食物,从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开始逐步恢复。记录呕吐物性状、排便次数及尿量,若6小时内无排尿或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复诊。治疗期间注意隔离防护,患儿用品需煮沸消毒,家长接触前后规范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