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菌肠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沙门菌肠炎主要由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接触带菌动物、免疫力低下、胃肠屏障功能受损、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沙门菌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1、食用被污染食物
沙门菌常存在于未煮熟的禽肉、鸡蛋、乳制品等食物中。食物在加工或储存过程中若未达到杀菌温度或交叉污染,食用后易引发感染。建议彻底加热食物至75℃以上,避免生食高危食品。
2、接触带菌动物
爬行动物、家禽等可能携带沙门菌,直接接触其粪便或生活环境后未彻底洗手可导致感染。饲养宠物后需用肥皂水清洁双手,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应减少接触高风险动物。
3、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胃肠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更易被沙门菌侵袭。这类人群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发展为败血症。
4、胃肠屏障受损
胃酸过少、胃肠手术后或炎症性肠病患者,其胃肠物理屏障功能减弱,沙门菌更易定植繁殖。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保护胃肠黏膜。
5、抗生素滥用
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沙门菌过度增殖。确诊感染前避免自行服用诺氟沙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菌药物,需经粪便培养后针对性用药。
预防沙门菌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肉类和蛋类充分加热,处理生食后及时洗手;避免与可能携带病菌的动物密切接触;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腹泻、血便或高热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测,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黄连素片等药物治疗,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