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的原因是什么
慢性骨髓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液循环障碍、免疫力低下、邻近组织感染扩散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窦道流脓、发热乏力等症状。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通过血液或伤口直接侵入骨骼,引发持续性感染。需通过细菌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手术清创。
2、外伤
开放性骨折或骨科手术后伤口污染,细菌定植于骨组织导致感染迁延不愈。早期需彻底清创并静脉输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期可能需植入抗生素骨水泥。
3、血液循环障碍
糖尿病或动脉硬化患者局部供血不足,导致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需控制原发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改善循环,必要时行血管重建术。
4、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者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需调整免疫治疗方案,采用伏立康唑片等抗真菌药物,加强营养支持。
5、邻近感染扩散
化脓性关节炎或深部脓肿未及时控制,感染蔓延至骨髓腔。需引流原发感染灶,同步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严重者需病灶切除。
慢性骨髓炎患者应保持患肢制动,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有助于组织修复,避免吸烟饮酒影响血液循环。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窦道,观察脓液性状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康复期可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出现发热或疼痛加剧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