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龋齿是怎么回事
幼儿龋齿可能由长期口腔清洁不足、高糖饮食、牙齿发育缺陷、致龋菌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窝沟封闭、氟化物涂布、龋齿充填、乳牙冠修复、拔牙等方式治疗。
1、长期口腔清洁不足
幼儿未养成刷牙习惯或家长未协助彻底清洁牙面时,食物残渣在牙缝堆积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中的细菌分解糖类产酸,腐蚀牙釉质导致龋洞。家长需每日用儿童软毛牙刷帮助幼儿清洁牙齿,配合牙线清理牙缝,餐后漱口减少食物残留。
2、高糖饮食
频繁摄入糖果、蛋糕、含糖饮料等食物,为致龋菌提供代谢原料。细菌分解蔗糖产生的酸性物质长期作用于牙面,引发脱矿。建议控制幼儿每日糖分摄入,用新鲜水果替代甜食,避免夜间哺乳后不清洁口腔。
3、牙齿发育缺陷
乳牙釉质发育不全或钙化不良时,牙齿表面易出现薄弱区或凹陷,更易被酸蚀。这类牙齿可能伴随牙面色泽异常或形态不规则。需定期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可进行氟化钠护齿剂局部涂抹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
4、致龋菌感染
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通过共用餐具或亲吻传播,在牙面定植后形成生物膜。这些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时产生葡聚糖和乳酸,加速龋坏进程。出现牙面黑斑或敏感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群,配合龋齿清创治疗。
5、遗传因素
部分幼儿因遗传性釉质形成障碍或唾液分泌减少,先天龋齿风险较高。此类情况可能表现为多颗牙齿同时龋坏或龋损进展迅速。家长需提前进行防龋干预,如每3个月复查并实施氟化泡沫预防性处理。
预防幼儿龋齿需建立每日两次巴氏刷牙习惯,使用含氟牙膏但控制用量避免氟中毒。限制餐间零食次数,避免黏性甜食滞留牙面。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对深窝沟牙齿及时做封闭剂防护。发现牙齿变色、缺损或幼儿进食疼痛时,应尽早就诊避免龋坏波及牙髓。乳牙健康直接影响恒牙发育,家长需重视早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