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和骨髓炎有什么区别
骨结核和骨髓炎是两种不同的骨骼感染性疾病,主要区别在于致病原因、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骨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多继发于肺结核;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导致,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骨结核的病变特征为干酪样坏死和冷脓肿形成,病程进展缓慢,早期症状隐匿,可能仅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影像学可见骨质破坏伴椎间隙狭窄,好发于脊柱和负重关节。治疗需长期联合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疗程通常需12-18个月。
骨髓炎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症状。X线早期可见骨膜反应,后期出现死骨和包壳形成。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儿童多见。治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严重者需手术清创。慢性骨髓炎可能反复发作,导致病理性骨折。
两类疾病均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骨结核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骨髓炎急性期应限制患肢活动,康复期可逐步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病灶变化,出现新发疼痛或发热应及时就医。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结核患者需注意呼吸道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