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怎么来的
新生儿黄疸主要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常见原因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感染因素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若皮肤黄染持续加重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出生后2-3天可能出现皮肤轻微黄染,7-10天自然消退。无须特殊治疗,适当增加喂养频率有助于胆红素排泄。
2、母乳性黄疸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能干扰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持续2-3周。通常不影响健康,可继续母乳喂养,若胆红素水平较高可暂停母乳3天观察。
3、溶血性疾病
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快。患儿会出现贫血、水肿等症状,需光疗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
4、感染因素
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抑制肝酶活性,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伴发热。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5、遗传代谢病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半乳糖血症等疾病会影响胆红素代谢,黄疸常伴随特殊面容或呕吐。需筛查TSH和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活性确诊。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记录大小便次数及颜色,保持室温24-26℃避免低体温加重黄疸。按需喂养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胆红素排出,避免使用茵栀黄口服液等中成药自行治疗。若巩膜出现黄染或四肢掌心泛黄,须立即就医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