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治疗说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需紧急就医,治疗方式主要有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感染、内镜下止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营养支持治疗等。
1、禁食胃肠减压
发病初期需绝对禁食并通过鼻胃管持续吸引胃肠内容物,减少肠腔压力及细菌毒素吸收。胃肠减压需维持至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通常需要3-5天。期间需密切监测引流量及性状,若引出血性液体需警惕肠穿孔。
2、静脉补液抗感染
采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覆盖肠道常见致病菌。同时补充晶体液及白蛋白纠正脱水与低蛋白血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者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改善凝血功能。
3、内镜下止血
对于局限性黏膜出血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采用钛夹封闭出血点或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消化内镜医师实施,避免诱发肠穿孔。术后需继续禁食并观察有无再出血征象。
4、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当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急诊剖腹探查,切除坏死肠管并行近端造瘘。术中需注意保留足够长度的小肠以防短肠综合征,术后需加强腹腔引流及肠外营养支持。
5、营养支持治疗
恢复期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首选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配合谷氨酰胺颗粒促进肠黏膜修复。严重吸收不良者需长期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进行肠外营养,定期监测营养指标调整方案。
康复期应遵循渐进式饮食原则,从流质过渡至低渣半流质,避免高纤维及刺激性食物。建议每日记录排便性状与腹痛情况,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修复程度。可适当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恢复期6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出现反复腹胀或血便需立即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