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怎么形成的
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免疫调节、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后产生的毒素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途径进入血液。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症状。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美罗培南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严重时需联合用药。
2、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EB病毒等可通过破坏黏膜屏障或直接侵入血液引发病毒性败血症。患者常见持续高热、肌肉酸痛、出血倾向等表现。治疗需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静脉免疫球蛋白提升机体免疫力。
3、真菌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发生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性败血症。特征性表现为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发热,可能伴随眼底棉絮斑等改变。临床首选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注射液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周期通常较长。
4、寄生虫感染
疟原虫、巴贝斯虫等血液寄生虫可直接在红细胞内繁殖导致溶血性败血症。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高热、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等。需使用青蒿琥酯片、磷酸氯喹注射液等抗寄生虫药物,严重溶血时需输血支持。
5、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白血病、长期化疗等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时,条件致病菌也可能引发败血症。这类患者起病隐匿但进展迅速,容易出现感染性休克。除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外,需使用人血白蛋白、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支持治疗,必要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防败血症需注意及时处理感染病灶,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持续不退、意识改变、皮肤瘀斑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优先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康复阶段可进行适度呼吸训练和肢体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肺负荷过重。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必要时长期服用免疫调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