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体糜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胃体糜烂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酒精刺激、胆汁反流、应激反应等原因引起。胃体糜烂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反酸、恶心等症状,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体糜烂的常见原因,该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局部炎症和糜烂。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灼痛、餐后腹胀等症状。确诊需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根除细菌后糜烂多可愈合。
2. 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这类药物相关性糜烂常表现为无症状性出血或突发呕血。建议高风险人群用药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片,或改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对胃肠刺激较小的药物。
3. 酒精刺激
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可诱发氧化应激反应。急性酒精性胃糜烂多在酗酒后出现呕血、黑便,胃镜下可见弥漫性黏膜充血。治疗需立即戒酒,使用硫糖铝混悬凝胶覆盖创面,静脉滴注质子泵抑制剂如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分泌。
4. 胆汁反流
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或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入胃可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脂质层。患者常有口苦、持续性上腹痛,进食后加重。胃镜可见胃体黏膜黄染。治疗可选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吸附胆汁酸,配合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蠕动,严重者需行十二指肠分流术。
5. 应激反应
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胃黏膜缺血。应激性糜烂起病急骤,可能突发致命性大出血。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可降低风险,已发生出血者需内镜下止血,必要时行胃大部切除术。
胃体糜烂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小米粥、山药等易消化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进食细嚼慢咽,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合并贫血者可适量进食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建议每餐控制在七分饱,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胃肠蠕动。若出现呕血、柏油样便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