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分期及治疗
梅毒根据病程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治疗以青霉素类药物为主,需严格遵循分期治疗方案。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局部淋巴结肿大,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硬下疳为无痛性溃疡,多发生于生殖器部位。治疗首选苄星青霉素注射液,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片或四环素片。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血清学试验,直至抗体转阴。
2、二期梅毒
表现为全身皮疹、黏膜损害和全身淋巴结肿大,多在感染后6-8周出现。皮疹特点为铜红色斑丘疹,广泛分布于躯干和四肢。治疗同样以苄星青霉素注射液为主,严重者可考虑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治疗后可能出现吉海反应,需密切观察。
3、三期梅毒
又称晚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多在感染后2年以上发生。心血管梅毒可导致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神经梅毒表现为麻痹性痴呆和脊髓痨。治疗需大剂量青霉素静脉给药,如青霉素G钠注射液,疗程较长,可能需要重复治疗。
4、潜伏梅毒
分为早期潜伏和晚期潜伏,无临床症状但血清学试验阳性。早期潜伏梅毒具有传染性,治疗同二期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治疗同三期梅毒。所有潜伏梅毒患者均需完善脑脊液检查以排除神经梅毒。
5、特殊人群治疗
孕妇梅毒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预防先天性梅毒发生。青霉素过敏孕妇需进行脱敏治疗后使用青霉素。HIV感染者合并梅毒时治疗反应较差,可能需要延长疗程或增加剂量,并加强随访监测。
梅毒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直至治愈,所有性伴侣均需接受检查和治疗。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治疗后需定期随访血清学试验,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恢复。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