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什么治疗
慢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日常护理、中医调理、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慢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异常、鼓膜穿孔、胆脂瘤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
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伴有疼痛者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若存在真菌感染需联合克霉唑乳膏。用药期间避免耳道进水,出现眩晕或皮疹需立即停药就医。
2、手术治疗
鼓室成形术适用于鼓膜穿孔长期不愈者,可修复听力结构;乳突根治术用于清除胆脂瘤或严重骨质破坏病灶。术后需定期换药,防止术腔粘连。合并面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时需联合神经减压术。
3、日常护理
保持耳道干燥,沐浴时使用耳塞阻挡进水。避免用力擤鼻及高空飞行,防止气压损伤咽鼓管。戒烟并控制过敏原接触,减少黏膜刺激。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促进黏膜修复。
4、中医调理
肝胆湿热证可用龙胆泻肝丸,脾虚湿困证适用参苓白术散。外治可采用黄柏煎液清洗耳道,或耳穴贴压神门、内耳等穴位。针灸选取听宫、翳风等穴位,每周治疗2-3次。
5、物理治疗
超短波治疗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环,每次10-15分钟;鼓膜按摩能促进积液排出。咽鼓管吹张术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适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者。治疗期间配合鼻腔冲洗效果更佳。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每3-6个月进行耳内镜和听力检查。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量食用山药、百合等润肺健脾食材。避免游泳及使用入耳式耳机,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出现耳流脓加重、高热或面瘫等症状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