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后应注意什么
足部骨折后需注意制动保护、规范治疗、康复训练、饮食调整及并发症预防。正确处理有助于加速愈合并减少后遗症风险。
1、制动保护
骨折初期需严格制动,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足,避免负重行走。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夜间可用枕头垫高足部。制动期间禁止擅自拆除固定装置,若出现固定松动或皮肤压迫需及时就医调整。
2、规范治疗
遵医嘱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开放性骨折需配合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若骨折移位严重可能需手术植入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3、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应在康复师指导下逐步进行踝泵运动、足趾抓毛巾等训练,恢复关节活动度。后期可借助平衡垫进行负重练习,强度以不引发持续疼痛为限。康复期间可配合超声波或红外线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饮食调整
增加牛奶、豆腐等高钙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D3促进钙吸收。适量补充牛肉、鸡蛋等优质蛋白帮助组织修复。避免饮酒及高盐饮食,减少钙质流失风险。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5、并发症预防
长期制动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可穿戴弹力袜并定期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观察足趾颜色和温度变化,发现异常需排除血管神经损伤。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骨质疏松性再骨折。
足部骨折恢复期建议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300-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初期可尝试非负重状态下活动踝关节,后期逐步过渡到拄拐部分负重行走。定期随访监测骨折愈合进度,若6周后仍无骨痂形成需排查代谢性骨病。日常生活中选择防滑鞋具,避免湿滑路面行走,中老年患者建议进行骨密度筛查评估骨质疏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