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不稳定性骨折的是
不稳定性骨折主要包括粉碎性骨折、螺旋骨折、斜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和撕脱性骨折。这些骨折类型因骨结构破坏严重或断端易移位,常需手术固定。
1、粉碎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指骨折处碎裂成三块以上骨片,常见于高能量创伤如车祸或高处坠落。由于骨块分离明显且难以自行复位,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配合骨移植促进愈合,术后需严格限制患肢活动。
2、螺旋骨折
螺旋骨折由扭转暴力导致,骨折线呈螺旋状环绕骨干。此类骨折断端尖锐且接触面小,肌肉牵拉易致二次移位。典型表现为肢体旋转畸形,需通过髓内钉或钢板螺钉实现稳定固定,康复期需避免旋转动作。
3、斜形骨折
斜形骨折的骨折线与骨干轴线呈30-60度夹角,多见于长骨直接撞击伤。断端斜面在负重时易滑动移位,保守治疗失败率较高。通常选择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术后早期需借助支具保护。
4、压缩性骨折
压缩性骨折好发于脊柱椎体,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力即可导致椎体塌陷。骨折块可能突入椎管压迫脊髓,需行椎体成形术或后路减压固定。合并神经损伤时需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冲击治疗。
5、撕脱性骨折
撕脱性骨折因肌腱韧带强力牵拉导致骨块分离,常见于踝部或手指。由于肌腱持续牵拉作用,保守治疗易发生不愈合。通常采用张力带钢丝或锚钉修复,配合石膏固定4-6周。
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应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饮食需增加钙质与优质蛋白摄入,如牛奶、鱼肉及豆制品,必要时补充碳酸钙D3片。康复训练应在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出现患肢肿胀加剧或感觉异常需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