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血液内科编辑
医言小筑
血液内科编辑
医言小筑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热可能与感染、疾病本身进展、药物反应、输血并发症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患者因全血细胞减少易出现感染性发热,同时疾病进展或治疗过程也可能导致非感染性发热。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口腔、肛周及泌尿道,可能伴随寒战、局部红肿等症状。需通过血培养、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原体,针对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伏立康唑片等抗感染药物,同时配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提升粒细胞水平。
疾病急性进展期可能出现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释放,导致非感染性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下。此时需监测骨髓象变化,调整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必要时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治疗药物可能引发超敏反应,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弛张热,可伴皮疹、关节痛。需暂停可疑药物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反应,更换为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等替代治疗方案。

反复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可能引起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表现为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需严格进行血制品白细胞过滤,预处理可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出现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并静脉注射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
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引发持续高热伴多器官功能损害。需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冲击治疗,联合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热时需每日监测体温4次,保持口腔清洁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饮食选择高压灭菌后的低菌食物。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出血倾向,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外伤。室内定期紫外线消毒,限制探视人数,外出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应立即进行血常规、降钙素原检测,必要时住院进行保护性隔离治疗。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禁止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