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有哪些危害
心脏骤停可能导致脑损伤、器官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心脏骤停的危害主要有脑缺氧性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心源性猝死、复苏后综合征、长期神经功能缺损等。
1、脑缺氧性损伤
心脏骤停后4-6分钟内即可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脑细胞对缺氧极度敏感,血流中断会导致神经元死亡,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或植物状态。即使复苏成功,也可能遗留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头部CT可能显示脑水肿或缺血性改变。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身器官因灌注不足出现功能衰竭。肾脏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快速上升;肝脏转氨酶显著升高;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菌群移位。实验室检查可见乳酸堆积、代谢性酸中毒。需通过血液净化、血管活性药物等支持治疗。
3、心源性猝死
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是主要机制,心电图显示室颤波或直线。冠状动脉疾病占病因的80%,其他包括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等。体外除颤是关键救治措施,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下降10%。尸检可见心肌梗死或结构性心脏病证据。
4、复苏后综合征
自主循环恢复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低血压、高热、凝血异常。炎症因子风暴导致毛细血管渗漏,需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心肌顿抑可引发心源性休克,超声显示射血分数降低。约30%患者会再次出现循环崩溃。
5、长期神经功能缺损
幸存者常见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障碍等认知损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物理检查可发现肢体痉挛、吞咽困难等运动障碍。康复治疗包括高压氧、经颅磁刺激等,但部分患者需终身护理。脑电图可能显示背景活动减慢或癫痫样放电。
预防心脏骤停需定期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建议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家中可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学习心肺复苏技术。若出现胸痛、心悸等预警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