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狭窄是什么病
肛门狭窄是指肛门或肛管因各种原因导致管腔变窄的疾病,可能由先天性畸形、炎症、外伤、手术瘢痕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疼痛、便血等症状。
1、先天性畸形
肛门狭窄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部分新生儿出生时即存在肛门直肠畸形。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细如铅笔,可能伴随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轻度狭窄可通过肛门扩张器定期扩肛改善,严重者需行肛门成形术。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缓解局部炎症,地奥司明片改善血液循环,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
2、炎症性疾病
慢性肛周炎症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可导致肛管纤维化狭窄。患者除排便困难外,常伴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治疗需控制原发病,急性期可用美沙拉嗪栓剂抗炎,严重者需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局部可配合高锰酸钾坐浴缓解症状,避免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颗粒。
3、手术创伤
痔疮切除术、肛瘘手术后瘢痕挛缩是常见医源性狭窄原因。术后早期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后期出现持续性肛门紧缩感。预防关键在于规范手术操作,术后使用太宁栓保护创面,口服迈之灵片减轻水肿。已形成狭窄者可尝试瘢痕松解术,配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4、肿瘤压迫
直肠癌、肛管癌等占位性病变可能压迫或浸润导致肛门狭窄。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粪便变形伴体重下降。确诊需通过肠镜活检,治疗以肿瘤根治术为主,术前可能需临时性结肠造口。辅助治疗可选用卡培他滨片化疗,疼痛明显时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镇痛。
5、放射治疗
盆腔放疗后放射性直肠炎可引发肛门狭窄,多发生于放疗后6个月至2年。患者常有直肠灼痛、里急后重及黏液便。急性期可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慢性狭窄需行肠管扩张术。日常需保持低渣饮食,必要时使用整肠生调节肠道菌群,禁用刺激性灌肠剂如开塞露。
肛门狭窄患者应保持每日规律排便,饮食注意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西蓝花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建议进行提肛锻炼增强盆底肌功能,每次收缩肛门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排便困难时可尝试温水坐浴放松肛门括约肌,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完全性排便梗阻,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手术干预。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肛门指诊,防止瘢痕再次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