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多年怎么治
中耳炎多年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日常护理、中医调理、物理治疗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鼻窦炎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真菌性中耳炎需使用克霉唑乳膏或氟康唑胶囊。若伴随严重疼痛,可短期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耳镜,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
2、手术治疗
鼓膜穿孔持续不愈者需行鼓室成形术,伴有胆脂瘤时需实施乳突根治术。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或游泳。手术可清除病灶并修复听力传导结构,但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凝血状况,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眩晕或耳鸣。
3、日常护理
避免耳道进水,沐浴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持鼻腔通畅,正确擤鼻应单侧交替进行。远离烟雾及粉尘环境,空调房内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增强黏膜防御能力。发作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4、中医调理
肝胆湿热型可用龙胆泻肝丸,脾虚湿困型适用参苓白术散。外治可采用黄连滴耳液或鱼腥草煎剂熏洗。针灸选取听宫、翳风等穴位,配合艾灸足三里。需注意中药与西药需间隔两小时服用,孕妇禁用活血化瘀类药材。
5、物理治疗
超短波治疗可促进炎症吸收,红外线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咽鼓管吹张术适用于通气功能障碍者,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急性发作期可冷敷减轻肿胀,慢性期改用热敷缓解不适。治疗期间监测听力变化,避免过度刺激鼓膜。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每半年进行纯音测听和颞骨CT检查,长期耳漏需做细菌培养。游泳前佩戴专业耳塞,乘坐飞机时咀嚼口香糖平衡耳压。合并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若出现剧烈头痛、面瘫或高热需立即急诊,警惕颅内并发症。建立饮食作息记录本,观察症状与诱因的关联性,及时调整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