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以后可以负重吗
骨折后一般不能立即负重,需根据骨折类型、愈合阶段及医生评估决定。骨折后负重过早可能导致移位或延迟愈合,但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负重有助于功能恢复。
骨折初期骨痂未形成时,患肢需严格避免负重。此时骨骼断裂端不稳定,外力作用易导致骨折线移位或内固定失效。临床常采用石膏、支具或外固定架保护,配合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分散体重压力。下肢骨折患者需保持非负重状态4-8周,期间通过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维持肌力,上肢骨折则多用三角巾悬吊制动。
骨折中后期经影像学确认骨痂生长后,可循序渐进增加负重。医生会根据X线显示的愈合情况制定负重计划,通常从10-15公斤部分负重开始,2-4周后过渡到完全负重。此时负重刺激能促进骨重塑,防止骨质疏松。但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复杂类型需延长保护期,负重时间可能推迟至12周后。
骨折康复期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负重训练,避免跳跃、奔跑等冲击性动作。补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修复,每日可摄入300毫升牛奶、50克豆腐等富钙食物。定期复查X线确认愈合进度,若出现患处肿胀加剧或异常疼痛应立即停止负重。睡眠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配合红外线理疗或中药熏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