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低钠血症的原因有哪些
低钠血症可能由水分摄入过多、利尿剂使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慢性肾病等原因引起。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低于135毫摩尔每升,可能与钠丢失过多、水分潴留或钠分布异常有关。
1、水分摄入过多
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静脉输入低渗液体可能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这种情况常见于精神性烦渴症患者或马拉松运动员过量补水。治疗需限制水分摄入,严重时可使用呋塞米片促进排水,同时监测血钠水平。
2、利尿剂使用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管钠重吸收导致钠丢失。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恶心等症状。需调整利尿剂剂量,必要时改用螺内酯片等保钾利尿剂,并补充氯化钠缓释片。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醛固酮分泌不足,导致肾性失钠。典型表现包括皮肤色素沉着、低血压。确诊后需长期替代治疗,如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和氟氢可的松片,并定期监测电解质。
4、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恶性肿瘤、肺部疾病等可能引起精氨酸加压素异常分泌,导致水潴留和低钠血症。限制液体摄入是基础治疗,严重时可使用托伐普坦片拮抗AVP受体,但需注意血钠上升速度。
5、慢性肾病
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钠能力下降,同时可能合并利尿剂使用或限盐饮食。这类患者需个体化调整钠摄入量,避免过度限制。必要时可通过血液透析纠正严重电解质紊乱。
预防低钠血症需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长期严格低盐饮食。使用利尿剂者应定期复查电解质,出现恶心、嗜睡等症状及时就医。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运动员等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水分管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