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是怎样引起的
心律不齐可能由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脏结构异常、药物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可通过心电图检查、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心律不齐与基因突变有关,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这类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伴随晕厥或猝死风险。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筛查,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2、电解质紊乱
血钾、血镁水平异常会干扰心肌电活动,低钾血症可能导致室性早搏,高钾血症可引发传导阻滞。常见于腹泻、利尿剂使用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通过血液检测明确,轻度失衡可通过口服补剂纠正,严重者需静脉补液治疗。
3、心脏结构异常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病变会破坏正常电传导路径。这类心律不齐多伴随胸痛、呼吸困难,需通过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确诊。稳定期可使用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抗心律失常药,急性发作时可能需电复律。
4、药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如盐酸莫西沙星片、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胶囊可能延长QT间期。服药期间出现心慌需立即停药并监测心电图,必要时使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对抗药物毒性。
5、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焦虑、熬夜或更年期激素变化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或房性早搏。这类情况可通过深呼吸训练、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严重焦虑者可短期服用劳拉西泮片。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浓茶、咖啡因摄入,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监测脉搏时发现持续超过100次/分或低于50次/分,或伴随意识模糊、持续胸痛需急诊处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