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概念
脑性瘫痪,简称为脑瘫,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脑瘫的症状在2岁前出现,患儿不只有运动障碍,常常并发癫痫、语言障碍、智能和感觉障碍等中枢性障碍,而表现出重复障碍。脑瘫儿在日常动作、学校教育、社会成熟等学习方面及发育成长方面也都有困难。患儿发育的偏位迟缓和多样障碍相交叉,其结果是成长后成为能力不全的成人脑瘫。
脑瘫概念的核心内容有三个重要因素,即发育时期、非进行性、永久性;还有2个条件,即运动发育迟缓和异常姿势反射与异常运动模式。患者在诊断时应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运动障碍和一过性运动障碍,以及将来可能正常化的运动发育落后。
1960年外国学者提出了脑功能障碍性综合征的概念,认为脑性瘫痪概念是其综合征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一般来说,综合征中会有一种障碍因素占优势,可以作为主要的诊断。脑性瘫痪以神经、肌肉系统障碍显着,故以此作为主要诊断。脑瘫是发育障碍儿们具有的种种功能障碍像谱中,显示完全的模型。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小脑脑瘫和脑瘫有什么不同
- 2 脑瘫是怎么造成的
- 3 脑瘫是怎么得的
- 4 脑瘫是否严重
- 5 脑瘫什么引起的
- 6 脑瘫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呢?
- 7 引起脑瘫是怎么得的
- 8 脑瘫是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