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肠炎怎么引起
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可能通过粪口传播、接触污染物品、免疫力低下、不良卫生习惯、共用餐具等途径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使用药物、接种疫苗、隔离防护等方式缓解。
1、粪口传播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或手部接触进入人体。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治疗需及时补液防止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排泄物处理,避免病毒扩散。
2、接触污染物品
接触被轮状病毒污染的玩具、门把手、餐具等物品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可能导致病毒经口侵入。感染后常见水样便、腹痛等表现。建议家长对患儿接触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衣物单独清洗。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缓解症状。
3、免疫力低下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存在免疫缺陷疾病时,更易感染轮状病毒并出现严重腹泻。这类患儿可能伴随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除补液治疗外,可遵医嘱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葡萄糖酸锌颗粒等药物辅助治疗。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变化。
4、不良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未洗手、生熟食混用砧板等不良卫生习惯会增加轮状病毒感染概率。感染者可能出现低热伴喷射状呕吐等症状。治疗期间需严格手部清洁,避免家庭内交叉感染。可遵医嘱使用赖氨葡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
5、共用餐具
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直接传播轮状病毒,常见于托幼机构集体感染。患儿往往先出现呕吐后伴随蛋花汤样便。除隔离治疗外,可遵医嘱使用鞣酸蛋白酵母散、复合乳酸菌胶囊等药物。家长需对患儿餐具煮沸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需重视手部卫生,婴幼儿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患病期间应给予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泻。注意观察患儿尿量、眼窝凹陷等脱水征象,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意识模糊等情况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含锌食物帮助肠黏膜修复,保持环境清洁并定期消毒患儿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