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溶血症的孩子会怎样
RH溶血症患儿可能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或心力衰竭。该病主要由母婴RH血型不合引发胎儿红细胞破坏所致,需通过光疗、输血或换血治疗干预。
1、黄疸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黏膜黄染,胆红素水平快速升高。未结合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需警惕核黄疸风险。可通过蓝光照射治疗,严重时需输注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
2、贫血
血红蛋白可低于80g/L,表现为苍白、喂养困难、心率增快。重度贫血需输注RH阴性洗涤红细胞,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以置换致敏红细胞及抗体。
3、肝脾肿大
髓外造血代偿引发肝脏肋下3-5cm、脾脏肋下2-3cm肿大,触诊质地偏硬。可能伴随凝血功能异常,需监测转氨酶及凝血四项指标。
4、核黄疸
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可能损伤基底神经节,出现嗜睡、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紧急进行双面强光疗或换血治疗。
5、心力衰竭
严重贫血导致心脏代偿性扩大,出现呼吸急促、肺部湿啰音、下肢水肿。需限制液体入量,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同步纠正贫血。
确诊RH溶血症的新生儿应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持续监测胆红素及血红蛋白变化,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回避含RH阳性红细胞的食物,出院后定期复查听力筛查及神经系统发育评估,避免接种含红细胞成分的疫苗。孕期发现RH阴性母亲需在28周及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下一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