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大病还是小病
胃息肉多数属于小病,但少数情况下可能提示严重病变。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其性质需通过病理检查确定。
增生性息肉占胃息肉的绝大多数,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癌变概率极低。这类息肉多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患者可能仅有轻微腹胀、嗳气等不适。通过胃镜检查确诊后,医生可能建议在内镜下切除,同时配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以减轻胃黏膜负担。
腺瘤性息肉虽占比不足10%,但具有明确癌变风险,尤其直径超过2厘米的绒毛状腺瘤。此类息肉可能伴随消化道出血、贫血等症状,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背景。确诊后需尽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术后每6-12个月需复查胃镜。长期吸烟、高盐饮食会显著增加其复发风险。
发现胃息肉后应完善病理检查明确性质,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或伴有糜烂出血者建议切除。术后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促进黏膜修复,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