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肝损伤程度
肝损伤程度可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肝活检、临床症状评估及病因分析综合判断。主要评估指标包括转氨酶水平、胆红素值、凝血功能、肝脏形态学变化等。
肝功能检查是判断肝损伤的基础手段,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胆红素升高提示胆汁排泄障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则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轻度肝损伤可能仅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重度损伤则伴随多项指标显著异常。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或MRI能直观显示肝脏结构变化,肝硬化时可见肝脏表面结节状改变,脂肪肝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肿瘤或脓肿则显示占位性病变。急性肝损伤可能出现肝脏肿大,慢性损伤常见肝脏萎缩和脾脏肿大。
肝活检是评估肝纤维化和炎症活动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分级可明确肝损伤阶段。轻度炎症表现为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重度炎症可见桥接坏死,纤维化分期从F0无纤维化到F4肝硬化。但肝活检为有创检查,需谨慎选择适应症。
临床症状与肝损伤程度相关,乏力、食欲减退多见于轻度损伤,黄疸、腹水、肝性脑病则提示重度损伤。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系统可量化评估肝功能储备,对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病因分析对判断损伤程度至关重要。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不同病因的损伤机制和进展速度差异显著。例如酒精性肝病戒酒后损伤可逆,而自身免疫性肝炎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
日常护肝需避免饮酒、慎用肝毒性药物、保持合理体重,肝炎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持续乏力、皮肤黄染、腹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慢性肝病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及肝脏超声。饮食上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高糖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有助于肝细胞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