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疫苗有肿块怎么办
宝宝打疫苗后出现肿块可通过热敷、观察护理、避免按压、就医评估、药物干预等方式处理。肿块通常由疫苗反应、局部炎症、过敏反应、注射技术、个体差异等原因引起。
1、热敷
接种24小时后可用40℃温热毛巾敷于肿块处,每次10分钟每日2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疫苗成分吸收,缓解肿胀硬结。注意避开针眼且禁止接种后立即热敷。
2、观察护理
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衣物摩擦。多数疫苗反应性肿块直径小于3厘米,会在3天内自行消退。需每日测量肿块大小并记录变化,观察是否伴随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
3、避免按压
肿块形成后禁止揉搓或挤压注射部位,防止机械刺激加重局部充血。哺乳期婴儿接种后应避免患侧卧位压迫,可选择仰卧或健侧卧位。
4、就医评估
若肿块持续超过1周、直径超过5厘米或伴随化脓,需及时就诊儿科。可能与疫苗过敏、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超声等检查判断是否需抗生素治疗。
5、药物干预
对于严重红肿热痛,医生可能开具地奈德乳膏外涂或布洛芬混悬液口服。过敏性肿块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浆,合并感染时需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所有药物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疫苗接种后应保持饮食清淡,多饮水促进代谢,避免进食海鲜等易致敏食物。24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注意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38.5℃以上发热或肿块快速增大,应立即携带疫苗本前往接种单位复查。日常护理中家长需记录疫苗批号及接种时间,观察期间避免在肿块处使用刺激性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