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便血常见于哪些疾病
小孩便血常见于肛裂、肠息肉、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紫癜、肠套叠等疾病。便血可能与排便习惯改变、肠道感染、血管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1、肛裂
肛裂是儿童便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因便秘导致肛门皮肤撕裂。表现为排便时疼痛、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局部使用红霉素软膏或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促进愈合。家长需帮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2、肠息肉
幼年性息肉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为良性。典型症状为无痛性便血,血液常与粪便混合。需通过肠镜检查确诊,较小息肉可在肠镜下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复发。
3、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确诊需粪便培养,治疗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诺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家长需注意隔离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过敏性紫癜
属于血管炎性疾病,除皮肤紫癜外,可能伴发腹痛、关节痛及血便。便血多为暗红色,与肠壁血管炎性渗出有关。治疗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C片等药物。发病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
5、肠套叠
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及果酱样血便。腹部超声可明确诊断,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严重者需手术处理。家长发现相关症状须立即就医。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记录孩子便血的颜色、量和频次,观察是否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保持肛门清洁,便后可用温水冲洗。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便血持续或加重,或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表现,须立即前往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