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怎样确诊
骨髓炎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主要方法有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骨髓穿刺检查。
1、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骨髓炎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炎症指标,可以评估体内是否存在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则反映炎症活动程度。这些指标虽非特异性,但能为后续检查提供方向。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和核素骨扫描等。X线在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特征性改变。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破坏细节,MRI对软组织感染和骨髓水肿敏感度高,核素骨扫描则有助于发现多发性病灶。
3、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通过采集病灶分泌物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致病菌种类和敏感抗生素。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对于慢性骨髓炎或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
4、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骨或周围软组织标本,观察炎性细胞浸润、骨质坏死等病理改变。该检查能明确诊断并排除肿瘤等疾病,尤其适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像学检查结果不明确的病例。
5、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可直接获取骨髓组织,通过涂片染色和培养明确感染病原体。该检查对血源性骨髓炎诊断价值较高,但操作有一定创伤性,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
骨髓炎确诊后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包括抗生素使用、手术清创和营养支持等。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患肢负重;慢性期需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饮食上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评估治疗效果。若出现发热、疼痛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